書名:兒童藝術國──《秦始皇和他的阿兵哥》

作者:曹銘宗

出版者:聯合報社

出版日期:2000121

頁數:47

【內容介紹】

一直以來,「古文明」永遠讓人深深著迷,對我而言,它具有一份神秘的魔力,吸引我去接觸它、了解它、喜愛它;從「恆河──印度古文明」、「兩河流域──美索不達米亞」、「埃及古文明」到中國古文明,我從來無法抗拒它,每一次接觸,心中都有很深的感動。

這一本《秦始皇和他的阿兵哥》,內容分成七個單元:

1.    帶到另一個世界:

        古時候有一種「陪葬」的迷信風氣,以前的人相信人死後會到另一個世界生活,所以就把很多東西「陪」著一起「葬」到墳墓裡,好讓死人帶去享用。

        當時有些王公貴族甚至用活人陪葬,像是女人和僕人;後人才改以陶做或是木造的「俑」陪葬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秦始皇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皇帝,距今大約兩千兩百多年前;他把自己的墳墓建得相當大,周圍有幾百個陪葬坑,其中有三四個坑,被發現放滿了各式各樣陶製的將士和馬匹,以及各種銅鐵製的兵器和馬車,這些跟真人、真馬一樣大小的地下軍團,就是我們說的「兵馬俑」。(跨頁照片:秦始皇在陜西省臨潼縣建造墓園的遺址的丘陵。)
         2.    偉大的皇帝或暴君:

        秦始皇姓「嬴」名「政」,13歲就當上秦國的國王,但是因為年紀太小,需要別人幫忙他管理國家大事;直到他20歲,才真正開始自己治國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當時的中國是處於「戰國時代」,齊、楚、秦、燕、韓、趙、魏這七個國家被稱為「戰國七雄」,大家互相往來,也彼此作戰;年輕的秦王嬴政,決定以強大的軍隊一一消滅其他六國,他在
39歲那一年完成這個心願,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帝國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他自稱為「始皇帝」(附註:合併「三皇」和「五帝」而成「皇帝」,並希望子孫萬世稱帝),這就是「秦始皇」這個名稱的由來。它的帝國採取中央集權制度,規定全國人民使用一樣的文字、錢幣、法律、度量衡、車子的寬度……等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秦始皇攻擊北方的匈奴,修築「萬里長城」,並攻打南方的百越,為中國的國土擴展疆域;但是他也有些作為深為人詬病:為了防止人民反抗,沒收全國的兵器,鑄造成
12個金人(其實是銅做的),放在皇宮裡;為了控制人民思想,他還「焚書坑儒」;並訂下相當嚴苛的法令,採取「連坐法」以達到嚇阻的的作用;大量徵召壯年男子至少70萬人,為他建造皇宮「阿房宮」和陵寢「驪山陵」……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在他
50歲那年,在一次外出巡視中,突然生病死了;王位傳給二世皇帝胡亥,不到幾年就亡國了,因為這父子檔兩皇帝的殘暴獨裁,人民即使沒有兵器,「揭竿而起」,照樣可以推翻暴政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照片:製作錢幣的鑄模、統一度量衡的詔文、秦幣、皇帝調兵的信物兩隻老虎、管理食衣住行各單位的封泥印信。)(附註:調派軍隊的兩隻老虎稱為「虎符」。)

 

專題:瓦當:秦代的建築相當發達,磚塊有條形磚、空心磚、曲尺磚、方形磚等各式各樣的造型;秦磚的密度高、不易變形,注重花紋裝飾(可以看到細繩紋、菱格紋等圖案),秦代的瓦當也相當精美出色。「瓦當」是用來放在成疊的瓦片的末端,用來擋住瓦片的;有的是圓形,也有的是半圓形,上面有圖案或文字,人們相信可以用來避邪。1979年,秦陵北側出土一件夔紋(類似龍形)巨型半圓形的瓦當,直徑有61公分長,高約48公分,是目前考古發掘的最大的瓦當;上面的夔紋浮雕生動立體,贏得「瓦當王」的美譽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3. 地下大軍現身了

 1974年春天,中國陜西省發生旱災,當地的農民都在挖井取水,臨潼縣西楊村的農民楊志發也在挖土找井。那天,他無意間挖到一些破碎的瓦片,發現那是「瓦爺」(當地人稱陶土做的人像為「瓦爺」),趕緊向上級報告。經過鑑定和挖掘,大批長年埋葬在地底下的大軍終於出土了。多年來,考古學家一直在研究秦始皇陵,但是卻沒料到,在陵寢東邊1500公尺的陪葬坑裡,有兵馬俑的存在。

 1978年,美國《國家地理雜誌‧秦始皇的大軍──中國令人難以置信的考古發現》這篇專題報導文章一發表,引起全世界的轟動。考古工作不停的進行著,挖掘出來的123號坑,形狀、大小各不相同,功用也各異,這是在1979年就已經開放的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」,民眾可以進去參觀;還有一個尚未建造完成的4號坑,並未對外開放。前三個兵馬俑坑,總面積約25000多平方公尺,深度約5公尺,底下舖著青磚,裡面的陶偶、陶馬作品共有8000件,兵器大約100000件以上,銅鏃(箭頭)大約數十萬件之多!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這些文物雖然可以得到專家細心的修復,但是剛出土時,原本是彩色的兵馬俑,經過長年累月的接觸空氣和鎂光燈之後,顏色都已經褪色了。(照片:楊志發、半尊將軍俑、
1號坑、2號坑、3號坑的內部局部、1號坑外廣場、2號坑門口、複製品模型販售。) 
  
專題:修復:兵馬俑經過自然風化、地層變動、人為破壞,出土時有些已經殘破不全;幸好有一批專業人員投入修復的工作,讓他們盡量能夠恢復雄壯威武的原貌。(照片:斷頭、斷手、破碎的陶俑,工作人員正在進行修復、修補工作。)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4.擺開軍陣去打仗: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三個坑的兵馬俑,軍種主要可以分成三種,車兵、步兵和騎兵。車兵乘坐戰車,一輛戰車上通常有
3人;步兵依照盔甲裝備有輕裝和重裝的分別,拿的武器也有弓箭、短兵器、長兵器的分別;騎兵依照所在的位置而有不同,馬匹則分為拉車的馬和被騎的鞍馬。在軍階上也有軍吏俑(軍官)和士卒俑(士兵)之分;軍吏俑戴帽子,身上的甲片密且小;士卒俑不戴帽子,身上的甲片疏且大。軍吏俑又依照穿著和身高,分為3種等級,將軍俑是最高等級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1號坑有6000多件兵馬俑、45輛木質戰車,是由步兵和車兵組成的長方形軍陣;前端有三排橫排,每一排有68人,身穿戰袍、手持弓弩,面向東方,這是「前鋒」;坑的南北兩側各有武士,這是「側翼」;坑的西方也有武士,這是「後衛」;中間有38路縱隊的步兵和車兵,構成軍隊的主體。
        2號坑有1300多件兵馬俑、80輛木質戰車,是由弓弩手、步兵、車兵、騎兵四種軍種組成的軍陣,再組合成曲尺狀的大軍陣,可以分開獨立作戰,也可以合起來成為一個強大的軍隊。
        3號坑面積很小,且破壞嚴重,但是依然可以看出,這是整個軍隊的指揮中心。(照片:鎧甲武士俑、鎧甲軍吏俑和戰袍軍吏俑,御手俑、立射俑、跪射俑、跽坐俑、圉人俑……。)

專題:髮髻和帽子
        兵馬俑努力模仿真人的面貌和形體,受到「千人千面」的讚美;有人猜測每一尊陶俑都有相對應的真人當模特兒,才能如此唯妙唯肖。
        他們身上的每個細節都很講究,無論是臉部的表情、身上的衣服、衣服的縐摺姿勢、髮髻、帽子、鬍子……,都各不相同,考古學家還以此判斷他們的身分、職務和地位喔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5、秦代兵器博覽會: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在
10世紀火藥用於軍事用途之前,所有的兵器都屬於「冷兵器」;冷兵器又分為石兵器、青銅兵器和鋼鐵兵器三個階段;秦代的兵器屬於青銅兵器和鋼鐵兵器重疊的時代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按照兵器的用途,秦兵器又可以分成三種:短兵器(像是鉤、劍等)、長兵器(像是矛、戈、戟、殳、鉞、鈹等)和遠兵器(弓、弩、鏃等)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「弩」是一種由機械拉射的武器,像槍枝有扳手一樣,可以射得更遠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根據專家研究,秦朝的兵器製作非常精良,青銅兵器具有合金的成分,硬度相當於現代製造的「中度碳鋼」,加上銼磨、拋光,而且零件大多可以互換(誤差小之又小),最後再經過鉻鹽氧化處理,形成一層具有防腐和防鏽功能的保護層──這種鉻化處理的技術,德國在
1937年發明出來,美國在1950年發明出來,中國早在2200年前就有了!

專題:車馬器:發現的兩輛銅車馬,大小都是真實車馬的二分之一,馬匹身上的配件十分精緻美麗。(1.當盧:鼻子和額頭的皮革繩子交接處,用銅或黃金做成的片狀裝飾品,淚滴型,邊有雲狀。2.圓泡型金節約:在馬嘴的兩側,額頭、鼻子和臉頰的皮革交接處,球型,上有雲狀浮雕。3.環型金節約:圓環型,正面鼓起、背面凹陷,位於頭兩側,眼睛旁邊。4.軛端飾件:圓筒狀,中間有一圈突起圓箍,兩端有孔。5.銅方策:橫長方框型,每邊截面成8稜型,方策的鉤釘彎曲上揚。6.銀鴨嘴帶鉤:鉤首扁平呈鴨嘴型,鉤體圓柱型,末端為一環型鼻鈕。7.馬銜:由兩節扣連而成,兩端各有一個橢圓形環,沒有紋路,位於馬口中,和橛、馬勒組成駕馭馬匹的器具。)

6. 哇!跟真的一樣:
        在兵馬俑中,除了陶兵俑的年齡、形象、神態、表情、鬍鬚、髮型、衣著、腰帶、鎧甲、戰袍都各不相同之外,連衣角的飄動也都表現出來。
        陶做的馬匹也是一樣,雙耳豎起、鼻孔粗大、眼神專注、筋骨結實,連口中的牙齒也看得見。這些陶兵馬,都要經過踩泥、製模、雕塑成型,以攝氏1000度以上的溫度燒烤,塗上從礦物中提煉出來的顏料,最後送到坑中排列成軍陣,加以覆蓋,才算大功告成。
       陶俑的身高從170公分到200公分,重量從110公斤到300公斤,陶胎的厚度從不到1公分到10公分以上,中間都是空心的(這樣製作更困難,容易龜裂、變形、爆破);而且剛出土時都是色彩鮮豔的,因為氧化才變成泥黃色的。

7.  考古工作持續進行:從1974年至今,挖掘、考古、研究、修復的工作,一直持續在進行,需要更多的努力,才能找出答案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秦始皇的兵馬俑,是每個人一定要去看的古文物,至少一生當中要去一次西安,親臨現場,感受那種壯觀又細膩、強烈又深刻的震撼力,不看真是會遺憾終生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葉子閱讀學習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