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名:「探索家園」系列:

     與山海共舞《原住民》

文:許雅芬等

攝影:張詠捷、王煒昶、許雅芬

畫:王其鈞

出版者:秋雨文化出版社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【內容介紹】

《原住民》這本書,是說臺灣地區的原住民,屬於「南島語系」,是在各個不同的時期遷移到臺灣來定居,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類,一是俗稱的「高山族」,一是「平埔族」。

一、平埔族:

        他們是住在平原或是平緩的山坡地的原住民,多半分布在臺灣的東北部、北部、西部、西南部地區。

        因為他們和漢人接觸得比較早,很多族就因為通婚或是習慣,漢化、同化得早;也有些族和漢人發生衝突,而搬往中央山脈、甚至東部地區……,導致很多平埔族原本的風俗習慣、生活方式…等傳統文化,在很久以前就都已經消失無存了。

平埔族包括噶瑪蘭族、凱達格蘭族、道卡斯族、拍瀑拉族、巴宰族、巴布薩族、洪雅族、西拉雅族、馬卡道族等。

        1.噶瑪蘭族:他們大約在一千年以前,就已經住在蘭陽平原;他們的房屋是干欄式的高架屋,崇拜祖靈,也很擅長織布。他們的文化很早就受到漢人和阿美族人的影響,但是到現在還保留噶瑪蘭族的語言,相當難得。

        2.凱達格蘭族:他們住在臺灣北部的臺北、基隆、桃園地區,很可能是會煉鐵的「十三行文化人」的後代。他們在漁獵、製鹽、製陶、織布、手工業各方面都很發達,還懂得經商、以物易物等交易行為。

        3.道卡斯族:他們大約在三千多年以前就來到臺灣,居住在新竹和苗栗一帶;男子喜歡在身上紋身,未婚者會在腰間綁一個竹子做的束腹。他們有一個「牽田」祭典,儀式中有「走鏢」活動──類似小型馬拉松賽跑,各社的男子要從村外很遠的山邊或海邊跑回村子裡,優勝者會受到女子的青睞和愛戴。

        4.拍瀑拉族:他們住在臺中地區,主要分布在「大肚(大度)」、「水裡(水里)」、「沙鹿」、「牛罵頭(清水)」等四個社。

        在荷蘭人入侵之前,拍瀑拉族管轄了臺中到桃園共二十幾個社,道卡斯、巴宰、巴布薩、洪雅等族,都要向他們納貢;荷蘭人統治時期,「大肚王」還很有影響力;到清乾隆時代,才慢慢衰落。

        5.巴宰族:分布在臺中豐原一帶;清代中期,他們是中部最活躍的一族。男子除了臉以外,幾乎全身都會紋身;而未婚的女生則在嘴唇四周刺上花草圖案,這是巴宰族最大的特色──他們十分有藝術才華,在織繡和雕刻上,都有非常精緻的作品。

        6.巴布薩族:主要分布在彰化一帶;他們有一個很特別的習俗,就是新婚夫妻要拔下自己門牙旁邊的兩顆牙齒,送給對方,當作交換的信物。

        7.洪雅族:住在雲林、嘉義一帶,大約有十三社。

        8.西拉雅族:居住在臺南一帶,較知名的社有「新港社」、「麻豆社」等;他們是母系社會,家產和地位,都是由女兒繼承。

        西拉雅族的男女結婚之後,還是分別住在自己的父母家,男子夜裡可以去女方家過夜,但是天亮之前要離開;一直到四十二歲以後,才可以搬出來和妻子同組家庭、生小孩。

        現在,臺南的佳里,還可以找到西拉雅族人的蹤跡,他們祭拜「阿立祖」,供桌上的壺或是瓶子,就是阿立祖的化身。

        9.馬卡道族:住在屏東平原一帶,清代文獻中的「鳳山八社」,就是指他們。他們很擅長農耕,種蹈很在行。因為當地天氣炎熱,除了重大慶典之外,男子平時幾乎都打赤膊。

 

二、高山族:

 

以前因為他們多半住在臺灣中央海拔較高的山區,或是花東的「後山」地區,而稱呼他們「高山族」;但是這個名稱並不完全正確,雖然有些族原本就住在高山上,但是有些族是因敗戰才被迫遷徙上山,也有的族原本就是住在海邊的,例如像臺東蘭嶼島上的「達悟族」。

 

因此,現在通常稱他們為「臺灣十大原住民」或是「臺灣十一大原住民」──因為後來又增加「太魯閣族」,這是所有的書上都沒有列入的。

 

這些住在高山或是後山的原住民,因為交通不便,反而使荷蘭人、清代漢人和日本人很難統治他們,使他們原本的文化得以保存,直到現在。

 

「臺灣十大原住民」或是「臺灣十一大原住民」,包括泰雅族、賽夏族、布農族、邵族、鄒族、魯凱族、排灣族、卑南族、阿美族、達悟族和新成立的太魯閣族。

 

1. 泰雅族:

 

泰雅族人大約在四千年前就已經來到臺灣了,分佈在臺中以北的山區,宜蘭和花蓮北部也有泰雅族的蹤跡,是所有的原住民中,分布面積最廣的。

 

他們是父系社會,由頭目領導,並沒有貴族和平民的階級制度。

 

泰雅族人最大的特色是臉部刺青,就是我們所說的「紋面」,也叫做「黥面」。女子在適婚年齡時,會在額頭上刺出一個長條型的圖案,兩頰也要刺成一個「V」字形的圖案;而男子只刺額頭和下巴。

 

泰雅族的女子必須學會織布,而且圖案必須精美繁複;而男子必須經過「落草」──也就是獵人頭的洗禮,取下敵人的首級,才算長大成人。

 

2. 賽夏族:賽夏族人也是父系社會,主要居住在新竹、苗栗一帶的深山裡;他們也有紋面的習俗,女子要在額頭上刺青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賽夏族最具代表性的祭典就是「矮靈祭」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很久以前的賽夏族人,原本是不會耕種的。他們的鄰居是一群矮黑人,教導他們耕種,改善他們的生活,算是他們的恩人;但是因為矮黑人經常欺負賽夏族人的妻女弱小,讓他們憤恨不平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有一次,矮黑人趁賽夏族的男子去田裡工作時,闖進來調戲村落裡的婦女;賽夏族人知道後,覺得忍無可忍,決定要對付矮黑人,讓他們不必再擔心受到矮黑人的欺侮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他們用計消滅了矮黑人全族人,事後又非常後悔,更害怕他們的靈魂回來報復尋仇,因此每隔兩年就舉辦一次「矮靈祭」,表示內心的懺悔、贖罪之意。

 

3.  布農族:

 

布農族是真正的「高山族」,他們住在一、兩千公尺高的深山裡,主要分布在南投、臺東等山地。雖然有頭目,但是真正決定事情的是部落裡所有的長老們;頭目基本上只負責執行。

 

他們的成年禮是「打耳祭」,青少年要比賽射箭,標靶上會有許多種不同動物的耳朵,射中標靶上指定的目標,才算過關。

 

布農族人很有音樂天份,他們的音樂非常有特色,例如用鼻子吹奏的「雙管鼻笛」,還會口簧琴和弓琴等特殊樂器;祭祀的時候,他們會全族人一起合唱,祈求小米豐收,唱的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「八部合音」,非常特別。

 

4.  邵族:

 

邵族的服裝和鄒族相似,據說很早以前,邵族和鄒族是阿里山上的鄰居,後來邵族才搬遷到日月潭邊的。

 

農曆的八月一日,是邵族的新年,要舉行豐年祭;其中最特別的就是,除夕夜晚,邵族的女子要以「擊杵音」來迎接新年,她們會用長短不同的石杵,敲擊石臼或石板,是很有特色的打擊樂喲。

 

5.  鄒族:

 

鄒族是父系社會,多數居住在阿里山上和南投的信義鄉,也有一些住在高雄或桃園的山地。

 

鄒族人也有搶婚的習俗。

 

他們很擅長製作陶器,也是傑出的獵人。鄒族也有嚴格訓練勇士的會所,因此鄒族人相當驍勇善戰。

 

因為發音、翻譯的關係,過去也有人稱他們為「曹族」,但現在已經統一名稱了。

 

6.  魯凱族:

 

魯凱族和排灣族是鄰居,所以在文化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。

 

他們是父系社會,也有階級制度;同樣崇敬蛇,尤其是百步蛇。和排灣族不同的地方是,他們的頭目只能由長子繼承。

 

7.      排灣族:

 

魯凱族居住在南臺灣,主要是在屏東、臺東、高雄、臺南等地;他們有清楚的階級制度,分別是頭目、貴族、勇士和平民。頭目是由第一個孩子繼承,男女不拘,都有繼承權。

 

排灣族住的房屋是相當特別的「石板屋」,男子的成年禮考驗就是蓋房屋;他們的婚禮也很特別,有「新娘盪鞦韆」和被「搶婚」的習俗。

 

排灣族人非常愛好藝術,無論是雕刻、織繡或陶藝,風格獨特,每一項都有很好的成就;由於他們崇敬百步蛇,因此在作品當中,經常看到這一項圖騰。

 

8.  卑南族:

 

卑南族也是母系社會,地位和財產都由女性繼承。

 

卑南族十分強悍,雖然人數不多,但是在滿清時期,卑南族幾乎統治了整個東部,阿美族和排灣族都得向他們納貢。

 

卑南族的男子,在十二、三歲的時候,就要開始接受會所的嚴格訓練,參加成年禮──「猴祭」,通過嚴格的考驗,才能成為勇士。

 

9.  阿美族:

 

阿美族是母系社會,分布在花、東一帶,是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。

 

阿美族人因為住在海邊,除了耕種、打獵外,他們也會捕魚。阿美族最知名的祭典就是「豐年祭」,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慶典,外地的族人也會返鄉,一同唱歌、跳舞。另外,「捕魚祭」也很有特色。

 

「成年禮」──阿美族的少年,從很早以前就開始接受嚴格的訓練,隨著年齡的增長,必須學會很多項目;通過考驗之後,一關一關的升級,變成大家認可的勇士。

 

10.  達悟族:

 

他們住在臺東的蘭嶼島上,過去因為發音、翻譯的關係,被稱為「雅美族」,現在已經統一稱呼了。

 

蘭嶼四周環海,達悟族人主要以捕魚維生,造船技術和航海技巧都相當發達。他們的「拼板船」相當獨特,獨木舟上總是雕刻精美的圖案,很有藝術價值。

 

飛魚是他們的主食,所以他們每年都會舉辦「招魚祭」,招喚飛魚過來;豐收之後,還有「飛魚祭」,感謝大海的恩賜。拼板船要出刺下海啟航之前,也有祭典。此外,達悟族還有「甩頭髮舞」、丁字褲……等特殊文化。

 

海島風大,因此他們的房屋類似半穴居,先把地上挖成低凹的平地,再在上面蓋矮房子,人們進出幾乎都得彎腰駝背,以減少房屋的受風面,防止房屋被吹垮。

 

達悟族人也會冶金,除了一般的民生用品,也會做成精緻美麗的首飾。

 

11.  太魯閣族:

 

這是最新成立的一族;他們原本隸屬於泰雅族,後來因為搬遷到花蓮的太魯閣峽谷地區,生活方式、風俗習慣,已經不同於泰雅族,因此申請獨立出來,自成一族。在民國93年時,經行政院通過,正名為太魯閣族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葉子閱讀學習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